去看变形金刚了,首映日的第二天,下午时段,只为刻意避开人群,却仍无法摆脱。本来最担心影院里的小孩子,他们的尖笑和噫语屡次让我疯掉,可是在这部电影放映过程中他们最终却一直老老实实,乖得可爱,估计是吓坏了吧——我很欣慰。
让我疯掉的,仍是情侣们。
如此火爆的过程也无法堵住他们的嘴,吃完汉堡吃炸鸡,吃完炸鸡学母鸡,学完母鸡接手机.....我已两年没来影院,本以为两年过去了,大家的素质应该有所提高,又基本都是年轻人,又避开了高峰时段,也许可以万幸地享受一个完美的观影过程,可惜,我想错了。
这里不要讲本地人外地人,其中喋喋不休的,本地人外地人全都有,低素质并不分地域,它很公正。
下午三点吃汉堡和炸鸡,要多饿啊?小姑娘瘦得象病鸡崽一样,能吃能喝的,吃饱了就话多得要命,我警告她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头上金光闪闪的立体感十足的“三八”两个字在那里旋转。
后来我走了,到最后一排没人的地方坐下,虽然还是偶而听到手机响,也起码比身后及左右好多大黄蜂嗡嗡嗡要强得多
我们不需要多高的素质,只是要尊重一下其它人,闭上嘴,关掉手机,就这么简单,比红灯停绿灯行都容易,做不到?
不说生气的事说电影吧,是部很值得看的电影。剧情么,很老套,有些环节甚至有些白痴。其实没必要过分执著于剧情,别要求它太高,有一些小小幽默就已经不错了,就是一部看特效的电影,千万别指望它催人泪下或看完后反思个三年两年的,那不现实,娱乐片的功能就是娱乐,它愉悦了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跟着电影做了一次很酷的体验,觉得很好看,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真得不需要要求太多。
反正我是很专注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太过眼花缭乱了,动画特技炫得要命,很刺激,呵呵。
CG是此片的最大看点,你根本无法分辨哪些是CG哪些是实物,完全是超写实的技法,材质模拟几乎到了一个完美的地步,真实得比真的还真,虽然现在大多数的CG都普遍在使用一些故意做旧的造型材质和细节处理,却没有一个可以旧得如此自然真实毫不做作。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它的动态模糊,这种技术不太容易被观察得出来,也正因为你几乎看不到它的存在,所以才知道它运用得多么成功,现在大多数的动画片,角色一动起来就一片糊,连史莱克这样的大片都不例外,动态模糊做得很假。而这部片子在这方面的确十分用心,大多数的动态效果都极真实,与NPC的互动融合得相当完美。还有那些角色细节和武器效果的作用力的模拟,层次丰富真实多变的虚拟光等等,有太多时候,你会感觉那并不是动画而是实拍,可那确实是无法实拍的——这太成功了
动作设计很酷,类似战斗机高速飞过凌空变形成机器人空翻360度落在大坝上这种,太帅了,看得十分过瘾。巷战中亮点不少,比如两个大佬从写字楼中横穿,机器人跨过路人女子时的画面表现等等,繁不备载,这种电影看一次是没办法看得很条理清楚的,画面实在太丰富,丰富到眼睛忙不过来,记忆更是没办法更新,以至于好多地方记不起来,只记得当时张大嘴巴,看得很呆。
还有,整部片子,很少血腥场面,到处都是爆炸,火光,飞起的汽车坦克飞机,就是很少有血,几乎没有人头肢体内脏乱飞,这是我喜欢他的另外一个原因,这类型的电影,做到这一点不是太容易。
再来说说问题,首先是人设上的问题,很大的问题,机器人们太复杂了,过多的零件,到处都是细节,反而没了整体感,好象就是一堆零件,胳膊不 象胳膊腿不象腿,这是一大败笔,尤其威震天,好象是几百块小骨头构成的骷髅,即使是骷髅还有个头骨是整体呢,它根本身上没一块完整的地方,根本就不是一个形象,这很难让人记得住,包括其它角色都有这个问题,太琐碎,大部分角色又没有用颜色来增强识别,导致角色造型十分混乱,尤其是乱战阶段,好难分清谁是谁,就看见一堆零件翻来滚去,十分令人忧愁。估计如果以前没看过动画片的,看完后除了擎天柱和黄蜂,肯定对其它人都完全没有印象,走对面都认不出来。
造型的比例也没有控制好,时大时小的,过于随意,大的时候高过楼,小的时候就可以塞到车后厢,非常没个性。而似乎所有现场观众都看出来那个眼镜变大的问题了,我周围的人都在大声议论,好象唯恐别人不知道。
擎天柱大佬好软蛋啊,哪有个揸fit人的样子,没几下就被威老大打仆街了, 如果不是之前斩首了一个草包,擎天柱老大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就彻底毁了,不过现在也毁得差不多了,因为那几句假道学的对白和那句无比白痴的“EBAY”。
总的来说是部很好的娱乐片,可以给你130分钟惊险刺激开眼界的旅行,如果你非要看剧情看心理冲突看情感交错,还是别看了,风格不适合,因为你会很忙,忙到没空去想那么多。如果你非要思考,去看三峡好人吧,你可以整部电影的时间都用在低头思考上,不看屏幕都没关系,不用担心会错过什么。
最近前所未有地忙,发疯一样,疲惫不堪
今日略空,用了一点时间看了新海诚的秒速5厘米之樱花抄
实在不应该在如此的精神状态下看这部片子的
也许会在恰当的时候重新再看上几次吧
不同于传统的动画片,片中没有神怪,没有机器人,没有动物,甚至没什么故事和悬念
只是淡淡纯纯的感情,绵延若丝地游走在使人无奈的距离中
娓娓读来的信,把两坨互相取暖的心铺陈在飞鸟的羽翼中穿过风雪相会
十分简单的故事,又被那细腻得有些神经质的绘画场景烘得浪漫到飞起
而最后那,轻轻一吻,没来由的让人有被融化的感觉
这么平淡的两个小孩的一段纯纯的早恋的故事,能把它做到启承转合节奏高潮一样不落甚至连思考和回味的时间都给你留出来了,这功力,认真没话讲
完美的叙事,完美的表现,最恰当的时候听到的最恰当的音乐
即使是我这种极挑剔极吹毛求疵的人也无法不被征服,这是绝对的收获,受益不浅
其实最能和情节相彰相益,也是最能直接被人喜爱上这部片子的地方,应该就是绘画了,太惊艳了,不在宫崎峻之下;而在镜头的运用、表现方式的创新和细节的把握上,我觉得已经超越宫崎。美中不足是场景过于优了,而人物的表现就太普通,着墨太少,只是TV水准而已,不理解为什么能画这么完美的场景却搞不定人物
片子的表现风格有点象韩国片,类似于《爱情小说》、《假如爱有天意》甚至《美人》这种,而新海诚一贯于使用的钢琴手法正是很多韩国爱情片的标志性特征,对了《外出》也是这种,不过确实比那些片子更清新,更细腻,心理活动表现得十分出彩。我最佩服的就是这一点,太细了,还是那句话,细腻得有些神经质,不过我喜欢
可能是那大雪、雪中的站台、夜行的火车、又或者仅仅是原野中那排寂寞的高压电塔,重叠了我记忆中的某些影像,而那些若即若离的记忆片段又与影片的情节溶合一起,生出新的本来并不存在的类似于回忆的情节来,那种感觉我发现以我的语文水平没办法用文字形容,似梦非梦,那一刻仿佛影片中的人与我二位一体,而我正经历着那段旅程,甚至能感觉到火车前进的摩擦振动,和那样的冷……
我发现我似乎对雪有特别的敏感,说不上来的感觉,好象就是觉得浪漫吧
我只会这么俗的词汇了
我的硬盘里躺着好多电影,有些都快成文物了
有的是没时间看,有的是没有合适的时间看
很多片子是需要情绪稳定、不被工作的纠缠惹得烦燥不安的闲暇时间看的,看完了总会坐在那里趁字幕的时候思考一些东西
而那些娱乐片,通常都会酒足饭饱的时候,或者很疲倦很厌烦的时候,看看解闷,很快就被看完,或笑一笑,或受受刺激,然后删掉,并忘记
好似陈年老酒和啤酒吧
啤酒会喝得很痛快,很嗨,也会喝很快,然后被迅速变尿
老酒就要慢慢品味,却可回味无穷,一口好酒,有时的确可让人久久念念不忘
失眠夜
看了这部《生命国界》
一部醇如老酒的片子
是05年的电影,我都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下载这样的片子
后来知道了,应该是因为他的海报设计
我向来对种族,宗教这类题材的电影缺少兴趣
一直认为那是根本说不清的矛盾,就如同男人跟女人吵架一样的道理
因思维逻辑系统不同而产生的差异,靠争吵靠辩驳靠反思,没用的,永远都不会有结果
后来我慢慢知道了,其实往往那只是个电影的包装而已,会让作品更有话题性,更受关注,或者更容易获奖吧
同样的情节套在别的地方也一样,这个世界根本就无处不存在矛盾
而在我很喜欢的电影名单上,另外有两部也跟这类题材有关——《卢旺达饭店》和《撞车》
所以现在也开始可以渐渐接受这种电影了
这部片子有点特别,没什么环环相扣的巧妙情节,没有美女俊男,没有紧张刺激或浪漫煽情,就是个平平叙来的成长故事
却能让我看完而没有睡意,甚至还觉得希望它更长些,这很值得赞赏
故事如下
犹太人的一支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是所罗门王与非洲女王之后,人数不多
以色列希望把这一支犹太人接回到以色列去,脱离苦难
但国际社会有一些阻碍,所以这一计划在秘密地执行,命名为摩西计划,
取摩西带犹太人出埃及之典故
这个应该都知道,没看过圣经也看过迪斯尼的动画吧
那么就有了个问题,非洲人连相,靠目测分辨谁是所罗门几十代孙子有难度
所以不少百姓血统的也跟着想混去以色列,毕竟是挺发达的国家,比非洲小康多了
宗教成了犹太子孙们唯一的识别特征
一个母亲不忍心让9岁的儿子在非洲受苦,让他混上了飞往以色列的飞机
故事就是这个非犹太裔的黑人孩子在一个宗教意识如此强烈的国家里的成长经历而展开
歧视、信仰、生存、成长、挣扎、情感、大义,凡是种种
整个片子十分细腻,情感细节做得非常之精到,总能碰到你心里最软最敏感的那一块,很容易共鸣
让人不紧不慢的跟着松松紧紧,不时会心一笑,或者会心点头,
现在的电影太缺这个了,
相反他却并没有很注重类似摄影美术之类的花哨技巧
只是很朴实,很踏实地拍摄,却把工夫全都花在更深层次的东西上
那种芬芳是从里到外的,隽永的,回味无穷的
不象某些的所谓大片,外边看起来是纯金的,里边却是草包
只能远远看看,凑近了扒开喽您得后悔一辈子
夜宴我就没上当,黄金甲我也不上当,谁爱上谁上哈哈
有那百十块钱,我不如自己去吃个夜宴多好
这篇写完一个多星期了,一直没空贴上来
写完这个之后,前几天我又看了《血钻》
莱奥那多主演,后来知道他通过这个片子获得奥奖提名最佳男戏子了
又是一部差不多的电影,也是非洲,黑人,种族
这部片子倒是娱乐性十足,枪战,财富,诡计,人性,亲情,爱情,该有的全有了
也还不错吧,虽然故事浅了点,就是那种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电影
还是看完了,突然觉得自己开始喜欢和非洲有关的东西了
也许什么时候有钱,去非洲走走也不错
乞力马扎罗已经在我的梦想中,存在好久了
<春夏秋冬又一春>
这部片子在硬盘里不知道躺了多久了
今天终于偶然翻到
而在这宁静的夜里,用宁静的心看完了这部宁静的片子
实在相彰相益,回味悠长
画面拍得好唯美,宁静超然,恬淡出世,有十分的禅心
故事相当简单,不急不燥的把一段带着浓浓禅味的人生轮回娓娓道出,常隐机锋,频含偈句,看似清淡实多道理,精彩
故事分为五段,分别是春夏秋冬春
用季节的更替,来寓说人的一生,也寓说一个生命的轮回
春,一座小庙里一老一小二僧平静地生活,小僧贪玩,把鱼蛙蛇分别负上石块,以此为乐
老僧在后面看在眼里,趁小僧睡觉也负了块大石在小僧身上
小僧不堪其负,老僧借此机会教育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夏,小僧青春期了,庙里来了个治病的漂亮小姑娘,小僧完全崩溃、彻底挠墙,终于欲望战胜理智,跟女孩OOXX了,后被老僧发现,送走女孩,并劝诫小僧“欲望催生贪念,贪念惹来杀机”。女孩走后小僧心痒难搔终于不屌老僧劝诫离开寺庙。
秋,小僧成年,杀死劈腿的老婆回到庙里忏悔并欲自了,老僧书《心经》于地,并让小僧以杀妻之刃刻之,小僧终被心经搞定,诚心皈正,随民警下山赴刑。老僧目送小僧离去后,引炉子把自己烧了,一魂不散化做小蛇独守庙宇。
冬,貌似小僧没被死刑,提前放出来了,独自回到小庙,掘冰取老僧尸骨中舍利,以冰雕其像祭之。后终日独自潜心修行。一日有妇携子来到庙里,弃子而走,掉进小僧挖掘的冰窟而死。小僧身负巨石抱佛像到山顶奉之(此处没太看懂)
又一春,弃婴够年龄上学前班了,跟小僧小时一样贱,这次改成往鱼蛙蛇的嘴里塞石头了,四季轮回又是春,人生轮回又是死小孩一名,故事到此结束
看完片子,理解很多
感觉其实小僧缚在鱼身上那石头,就是欲望
人的欲望太强,就象负了一块大石
老僧眼中,小僧其实就象是自己,鱼蛙和蛇,就如是小僧
他说,“如任何一个小动物因此而死,你心里将终生背负此石”
而小僧终因身上负了欲望的大石,犯下大错
老僧知道,是自己的过错才导致小僧的身上负了欲望之石
所以老僧在教导小僧皈正后,选择了自焚这么不理智的行为
而后来小僧回来,破冰找到老僧的骨灰时,那些骨灰中的舍利子,不正是象征着老僧心中背负的石吗
小僧,最后也终于又有一名小小僧来承继轮回
而小僧自己,也即将变成那个已经死去的老僧
看着小小僧成长,教导小小僧“如任何一个小动物因此而死,你心里将终生背负此石”
而其实这句话,说的正是自己
刚才翻了一些影评来看
似乎没有一个说到庙里榻侧的墙
无形的墙,分隔了禅堂与卧房,没有墙,却有一扇完整的门
二僧都从门里出入,视空空如也的墙壁如真实存在
其实就象征一种规矩,人生的规矩不也是看不见的吗?
而小僧偷情之时,由于老僧躺下后挡住了门
小僧就终于从那个看不见的墙壁里钻出来
这就是逾矩——背上了欲望的石块,为此不惜逾矩
由小见大,呼应后来的结局,终于判师,杀妻
逾了更大的矩
此处铺排很妙,极具巧思
其实换个角度,扫兴一点理解
就是因为那间小庙实在太小
安置一个隔板墙壁,摄影机根本摆不开,
也不利于表现小僧和女孩之间一来二去的微妙情感
只是个化劣为妙的技法罢了,不过其巧思实在令人心服
看了些影评,只能说见仁见智,各种理解都有,挺好玩的
甚至有些很好笑,比如有人说老僧自焚的火引来了蛇,小庙最后变成了蛇窝。。。唉
片中小庙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美工道具水平一流,如不是我这种比较熟知美工的,实在很难看出是新景做旧,这么个小庙应该也花了不少钱,却毫不张扬,不似张艺谋大片那种“可算有钱了”的暴发户式的、炫耀式的繁工重彩,唯恐别人不知道你花钱多。
韩国电影很多这种感觉的,简单的镜头移动,不用什么特别技术,低调平实,却很真实,很能触及人心,引发共鸣。音乐也是如此,全片音乐极少大段,几声单音节的钢琴,就足以烘出一片深远的意境
国产影片在这些方面是极欠缺的,动不动就来超级大广角,所有人都斜着,所有房子都象要往中间倒,音乐一定要大乐队,越史诗越好,你用一种乐器?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这其实是国内很多导演的综合素质的原因
往往美术出身的就只能搞好画面,什么说人话啊、音乐啊、剧情啊这些方面他们差得多,就象张艺谋冯小刚这种。因为他们不具备驾驭这些元素的素质,张艺谋尤甚。
其实此片亮点多多,风光虽没旖旎到九寨沟那种程度,但是运用得很妙,一个浮庙点睛之笔,很有意境,毫不逊色
时间不早了,不多写,加几张截图